您的位置:首页>健康讲堂>生活贴士

走出痛风防治的八大误区

2016-09-26 16:53 阅读次数:17707

□文/肾内科 邱瑞华

      在医学中认为,痛风就是人体内的嘌呤代谢出现紊乱的一种病态反应,因嘌呤代谢而造成血液中的尿酸量增加,从而引起尿酸盐的沉淀,导致关节出现病变。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因高嘌呤、高蛋白饮食的大量摄入,患痛风的人数日益增多,人们对痛风也越来越重视。然而,大多数人对痛风缺乏正确的认识,甚至存在不少误解,广医五院肾内科为大家介绍一些痛风防治常见的误区。

误区一:尿酸高就一定会痛风

      很多人在体检时查出血尿酸含量偏高,也就是高尿酸血症,就觉得自己一定得了痛风。一般来讲,高尿酸血症的人中约有10%会发生痛风。此外也有个别痛风患者化验尿酸的结果并不高。高尿酸血症只要注意饮食或找出原因予以矫正,尿酸值可能会恢复正常,通常不需要药物治疗。

误区二:高尿酸血症不需要治疗

      因为高尿酸血症可引发肾功能损伤、心血管事件等,对于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是否需要干预治疗。在《心血管疾病合并高尿酸血症诊治建议中国专家共识》中对于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提出以下治疗建议:

      (1)体检时常规进行血尿酸监测,尽早发现无症状高尿酸血症;

      (2)所有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患者均需进行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尽可能避免使用会导致尿酸升高的药物;

      (3)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合并心血管疾病时(包括高血压、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脑卒中、心力衰竭或肾功能异常)需给予药物治疗;此外,有痛风家族史的患者也应进行降尿酸治疗。

误区三:治疗痛风发作,需要降低血液中尿酸的水平

      这种想法其实不对,尿酸水平的骤然降低有时反而会加剧痛风的发作。这是因为血尿酸突然下降会导致已经沉积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不溶性尿酸盐结晶溶解,重新释放入血,进一步导致关节炎的加剧。因此,在痛风性关节炎急性期一般不主张降尿酸治疗,待关节疼痛症状消失2周以上才考虑加用降尿酸药物,且需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到足量。

误区四:痛风发作时,需要青霉素消炎。

      临床工作中有不少痛风发作的患者要求使用青霉素等抗生素药物。痛风急性发作时,受累关节局部出现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严重时可出现发热、白细胞升高,此时医生若不仔细询问病史,不查尿酸,很容易误诊为局部感染,随即予青霉素治疗。这是痛风治疗中最常见的误区。

      痛风属于无菌性炎症,抗生素对其毫无质量作用。不少痛风患者感觉用了抗生素以后,疼痛有所减轻,便以为是药物起了作用。其实,痛风早期发作有自限性,即使不治疗,也会在3-10天内自然缓解。“好转”其实并非青霉素之功效,随着痛风发作时间的延长,青霉素就不再“有效”了。

     事实上,青霉素等抗生素对痛风急性发作不但无效,而且还可能加重病情。这是因为:抗生素大多数由肾排泄,而尿酸也由肾排泄,因为多了抗生素的排泄的竞争性作用,尿酸自然就排泄减少了,血尿酸必然升高,病情也会随之加重。因此,在痛风发作时,不主张使用抗生素。只有当痛风石破溃并发感染时,才可酌情使用抗生素治疗,而且尽量选用肾毒性较小的药物。

误区五:控制“嘌呤”是痛风的主要治疗手段

      临床上也常见病人很委屈的说“我基本都不吃肉了,怎么痛风还是发作啊”。不少患者认为,得了痛风就该严格控制“嘌呤”,凡含“嘌呤”的食物能不吃就不吃。只要“嘌呤”摄入少了,血尿酸就会降,病情就能控制好。

      必须明确,饮食控制并不能完全纠正高尿酸血症。因为尿酸的升高,80%来源于“生成过多”,20%来源于“摄取过量”。尿酸产生过多及排泄过少均会导致体内血尿酸值的升高。高嘌呤饮食只是痛风性关节炎发作的诱发因素,严格限制嘌呤食物的摄入降低血尿酸作用有限,仅能降低血尿酸浓度1mg/dl,多数病人不能达到血清尿酸浓度的理想目标值,因此并未从根本上祛除痛风发作的原发病因,还需要依靠药物来降低尿酸。此外,长期严格控制限制“嘌呤”食物,势必会影响蛋白质的正常摄取,导致营养失衡。

误区六:荤菜都是高嘌呤食物

      食物中的嘌呤成分在体内最终代谢为尿酸,血中尿酸水平持续升高可引发痛风,不少荤菜确实含有大量嘌呤,如动物内脏、肉馅和肉汤,大多数鱼类等,但是牛奶、蛋类却是低嘌呤食物,痛风患者完全可吃。值得一提的是,肉汤和肉相比,肉汤的嘌呤量更高。

误区七:素菜不会激发痛风。

      有些素菜含嘌呤并不低,如豆制品、扁豆、干豆类、菠菜、豌豆、毛豆、蘑菇、芦笋等,吃得过多同样会诱发痛风,因而,痛风患者宜素不宜荤的说法是片面的。

误区八:一日三餐

      我们通常的饮食习惯是一日三餐,但对于痛风患者来说,最好是少食多餐。其益处在于可以降低血尿酸的生成与升高。这是由于肠道对食物缓慢、持续的吸收,这样就缩短了机体在“空腹状态”时对血尿酸的代谢和调节。

 


返回上一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