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健康讲堂>生活贴士

自残非我所想!

2018-02-01 09:38 阅读次数:7299

文/心理(精神)科郑银佳、劳栖彦

 

这一天,一个小姑娘敲开了广医五院心理(精神)科门诊的门,她叫宁宁,14岁。虽然年纪不大,但宁宁的脸上总有一股忧伤。她告诉心理(精神)科莫煊副主任,在感到压抑的时候会选择通过自残来减压,在刀片划开皮肤的时候会感到舒服。宁宁皱着眉说道:“日常生活觉得压力很大,感觉自己做什么事都做不好。跟家人也很少聊天,一聊天就是吵架。”

下午,宁宁父亲陪着她再次来到诊室。宁宁手臂上满是深深浅浅的划伤,本想着作为父亲会给予多多少少的安慰。然而在问到宁宁自残行为的时候,宁爸突然爆发: “我知道她有自残,有本事你就划深一点,吓唬谁呢!”宁宁听到之后留着眼泪摔门跑了出去。等宁宁父亲的平静后,心理(精神)科医生与他好好聊了一会,他才慢慢意识到问题的严重还有自己态度的不妥。

像宁宁这种自残行为在现实社会中并不少见,上学时身边总会有一两个喜欢拿小刀片划自己的“奇怪”的同学,让人无法理解。究竟他们为什么喜欢玩自残?为什么看上去享受而又痛苦?为什么要进行这种自我折磨呢?今天五院广医五院心理(精神)科专家就跟大家聊一聊自残这个话题。

自残高发于12-18岁常常伴随着郁抑症出现。和宁宁聊天时,发现她情绪不高,意志减退,兴趣下降,这正是郁抑症的典型症状。

在本案例中,无疑父亲对宁宁的异化发展是有影响的。宁宁的自残背后其实是一种求助,一种发泄。在缺少交流的家庭环境下,患者往往会缺乏安全感,感到空虚无助。而这种情绪需要释放的途径,一种是对外,表现出对外界充满敌意,易怒等;另一种则是对自我的折磨,通过伤害身体得到精神上的平静,既不想被知道,但又渴望得到别人的注意和关心。可不幸的是,宁宁的父亲认为这是她叛逆期的表现,是一种对他的不满和抗议,因此一直都是更加生气严厉地喝止。成了恶性循环,宁宁的情绪和自残行为也越来越严重,最后不得不求助医生。

在对自残行为的理解中,我们常常容易走入这几个误区:

自残患者都是标新立异的“非主流”,他们只是在哗众取宠其实往往走上自残这条路都有痛苦的过程,和其他“癖好”相似,在一个人无法承受某种现实压力之下,会寻求他物的帮助,有人选择酗酒,有人选择家暴,自残也是一种分散焦虑的方法。但我们无法承受它的代价。

喜欢自残不是大毛病,不需要就医,某一天就会突然想开了

要注意,自残往往是郁抑症的表现之一,而想要仅仅靠自己治愈郁抑症不是不可能,但是极少。心理疾病不比身体上的毛病轻,甚至可能承受着更大的压力痛苦。在无法仅靠自身努力解决时务必及时就医,这不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所爱之人的负责。

青少年的自残和其他强迫行为都是意志力薄弱的表现,作为监护人只要严令制止就可以抑制无论是自残还是其他怪异的强迫行为,例如秽语抽动症(一种需要一直说无意义的词并伴有抽动的疾病)当事人也在努力自制。如果强行压制这种行为反而会适得其反,加重病情。

没有人会不爱自己的儿女,绝大部分的家庭问题不是因为感情淡漠而是因为缺乏沟通,不断的误解使得关系越来越紧张。家庭本应该是心灵的归宿,漂泊的港湾。却因为误解成了心病的温床。

2003年4月1日,张国荣从香港文华酒店24层纵身跳下,留下寥寥片语“Depression(沮丧、抑郁)。我一年来很辛苦,不能再忍受。我一生没做坏事,为何这样?”郁抑症,这个隐形杀手一直潜伏在我们的身边,伤害着我们挚爱的人。而我们,要做的最重要的就是陪伴、关爱、理解。最好能够多点交流,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多参加户外活动,做好生活护理。必要的也可以接受家庭治疗。

返回上一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