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新闻资讯>媒体动态>文字报道

【健康报】补位发展,让医疗资源动起来!

2018-09-01 09:26 阅读次数:7689

 

  在医疗资源丰富的广州,如何在名院林立中异军突起,是众多医疗机构面临的难题。近年来,作为广州东部唯一一家市直属的独立法人三级医疗机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下称广医五院)在以多种形式互补的医联体建设为抓手,同时探索富于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

  在“规定动作”做到位的同时,将“自选动作”做精细,努力实现从治病为中心到健康为中心的转变,进一步改善患者感受,正是该院着力发展的方向。

 

让就医转诊不发愁

  医院与黄埔区、增城区、从化区共30家基层卫生院形成医联体合作单位,形成了多元化、全方位的医联体合作模式,专科扶持、双向转诊等服务有序开展。

  院长周新科介绍:“这种模式,我们定义为‘紧密融合型医联体’,就是建立起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间全方位密切合作的医疗服务体系。通过整合医疗卫生资源,搭建分工协作平台,建立责任利益共同体,形成一种互补共赢的管理模式。”

  具体来说,医院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原则,建立了四大机制。首先,资源共享。优质资源下沉,将人才、技术、管理、信息等资源要素合理匹配,通过业务联动、服务衔接、技术共认、检查协同、标准共享、信息互通,让资源上下贯通,发挥最大资源效能。其次,精准帮扶。以提高医务人员技术水平、提升整体学科建设水平为核心,进行传帮带,推进造血式帮扶。医院组建博士、专家团队,定期定时下沉到成员单位开展坐诊、会诊、教学查房、处方点评、手术及临床技术指导,实现继续教育培训资源共享。尤其针对就医条件有限、优质医疗资源欠缺的革命老区,签订帮扶协议,赠医赠药,给更多的群众带来便利。

  在分级诊疗方面,坚持强基层为主旨,落实基层首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功能定位;建立科学合理的就医秩序,确保各层级间诊疗功能的有机整合与协同;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努力提高全科医生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在双向转诊方面,建立规范的转诊流程,开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并简化手续。目前,医院与黄埔区、增城区、从化区16个一二级基层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成 “紧密融合医联体”,片区医疗网络初步形成,总体发展势头良好。2016年和2017年,实现基层坐诊409人次、双向转诊1480人次,基层开展手术84台次、大讲堂62次。

  提及未来,医院早有规划,将通过开展双向转诊、远程会诊、技术帮扶、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等多渠道合作模式,形成上下联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实行“从病房到病房”的无缝对接。

 

专科共建,效果说了算

   “康复医学科是我院重点学科,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让优势学科发挥更大的‘优势’去对接基层的需求。专科共建型医联体正是一种适宜的载体。”周新科说。医院以专科优势技术为延伸,以专科技术为纽带,构建协作特色专科,形成补位发展态势。

  医院的康复医学科远近闻名。在学科支撑的基础上,医院与增城区结成康复专科医联体,并与从化江埔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建“肩颈腰腿痛治疗康复中心”,使周边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有高水平的康复治疗。此外,医院康复医学科轮流派遣治疗师驻点帮扶,传授现代康复技术,并配备先进仪器设备。

  同时,应从化区鳌头镇中心医院业务发展需求,医院与其共建了血透中心、血液透析部,以技术帮扶、人才培养为核心,推进基层血液透析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发展,当地“透析难”得以解决,赢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此外,于2017年11建立的胸痛中心为广州东部地区的生命健康“加码”。截至2018 年3 月31 日,广医五院已与黄埔区内7 家基层医院签署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建设合作协议书,并对近30 名胸痛患者成功救治,有效减少了辖区内胸痛患者跨区转诊的现象。抢救时间缩短了,胸痛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大大提升,同时其后续康复及转归效果更好了,‘大病不出区’的愿景进一步实现。

 

“只有在这里,老人才如此安全”

  凌晨1点20分,电梯门突然打开,伴着急促的呼叫声“医生,快、快……”,一位护工用轮椅推着一位老人在科室大厅呼叫。值班医生迅速赶过来,只见轮椅上的老人面色苍白,已失去意识。医生立即为老人监测生命体征,查体,其指尖血氧饱和度54%,血压151mmHg/64mmHg,心率高达130次/分,呼吸微弱,考虑为窒息,情况十分危急。医生立即为老人反复吸痰、吸氧,吸出较多食物残渣。经处理后,老人呼吸逐渐恢复,面色转为红润,意识也逐渐复苏了。

  老人是一位半失能患者。护工将老人从8楼的养老区送至3楼的老年医学科,前后不到5分钟;老人经抢救指尖血氧饱和度恢复至94%,前后不到10分钟。1小时后,儿女才急匆匆地赶到,此时老人病情已稳定。听了老人的讲述刚才的惊魂一幕,老人的儿女紧紧握住值班医生的手说:“感谢您把我妈妈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再迟一点我可能就见不到她了。只有在这里,老人才如此安全!”

  这样“有惊无险”的故事在黄浦区老人院时常上演。在黄埔区政府的支持下,广医五院大胆构想,于2016年8月与黄埔区老人院合作构建“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老人院与广医五院仅一路之隔,5楼到23楼是老人公寓;1层到4层为康复医疗区,设置有药房、门诊、康复治疗区、老年病科及康复医学科,可随时为老人提供服务。

  医院为老人院开辟了专家会诊、双向转诊绿色通道。老年康复病区专门购置了一批现代康复治疗设备,如虚拟现实训练系统、言语认知功能障碍评估及训练系统、颅磁脑病生理治疗仪、上肢机器人、减重步态康复平台等器材,可有效地开展康复训练。

  “楼上舒适居住,楼下便捷就医,这不正是理想中的养老院么?”这种“上居下医”的“垂直医养”方式为广州市民津津乐道,也为广州的养老服务改革探索了一条新路。

 

激发服务新动能

  以服务为根本,增强主人翁意识。为调动员工对感动服务的认识,医院调动全员为自己科室的美化献计献策。这一举措激发了全院职工的工作热情,增进了大家对医院的感情。同时,患者及家属也感受到了医院的变化,对精心营造的温馨舒适就诊环境赞誉有加,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

  系列便民举措,患者就医更舒心。“您好,有什么能帮到您?”在医院内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第一时间为每位有需要的患者提供服务,他们是可爱的志愿者。为给患者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就医服务,2017年5月起,医院与多个志愿者协会合作,在院内开展门诊导诊、心理辅导、床边关怀、生活护理等志愿者服务。 

  多层次服务平台 全方位体系真放心。2017年年底,黄埔马拉松比赛中出现了一支亮眼的队伍,他们是由广医五院专业康复医师及康复理疗师组成的“康复护卫先锋队”。比赛现场,他们为赛中出现扭伤、抽筋、血疱、心慌、胸闷等问题的参赛者提供最及时的治疗。这支“康复护卫先锋队”多次为“广马”“黄马”等大型赛事提供健康服务保障。医院还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坚守儿科夜诊,与学校共建医务室或提供上门建立健康档案服务;成立特需服务组,为国外及港澳台地区患者提供国际化标准服务;与黄埔区司法局共建首个社区矫正心理矫正基地,为劳教、服刑人员提供以心理咨询和干预治疗为主的特殊服务。

  8月28日,广医五院临床教学综合楼即将正式投入启用。在大楼设计中广医五院更多考虑的也是患者的就医体验。对广州风向、日照专业分析,将采光最好、通风最顺畅、风景最好的区域用于病房;在候诊区域使用“共享按摩椅”,给等候的病患舒适的等候体验;关爱护工,每个病区特意设置护工休息区……

  给患者家属一个温暖的拥抱,在走廊里帮他们推一会儿轮椅,做完治疗后,轻轻为患者掩一掩被角……正是这一个个细微不过的关怀,成就了广医五院一流的服务质量。怀揣着对待每一位患者做到“入院似亲人、出院是朋友”的宗旨,医护人员用真心的实际行动,赢取患者的信任与支持。

  “一秒文化”“争先文化”“爱的文化”……正是这种种“文化”的交织渗透,打造了质量好、医德好、服务好、群众满意、医者满意的“三好两满意”的文化体系。

  在新时期,打造医联体有其特殊意义。周新科坦陈:“医联体是医改的必经之路,但其形式有待各医疗机构因地制宜地创新。在卫生主管部门的有效引导下,只有让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有效‘动起来’,才是好的形式,才禁得起实践的检验,才能让患者竖起大拇指。”

返回上一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