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健康讲堂>疾病诊治

压疮患者及照顾者健康教育

2015-12-25 17:43 阅读次数:25189

□文/南五病区 张冉

一、 避免摩擦力和剪切力

1.使用辅助设备如吊架或床单协助移动患者及改变体位,避免拉、拖、拽等动作。

2.半坐位时,床头抬高不超过30°持续时间不超过30分钟,根据患者的病情,确定合适的抬高角度;或在腿部放置支撑垫,防止下滑过程产生的摩擦力和剪切力。

3.坐轮椅患者足部或腿部垫支撑物,或缩短坐轮椅的时间,防止身体下滑。

4.对躁动患者,建议使用专门的足部减压靴或适用于足跟部粘贴的泡沫敷料。

二、翻身(体位变换)

翻身(体位变换)可以减轻局部和全身受压,是预防压疮最关键的手段之一。

1.制定翻身(体位变换)计划  包括翻身的时间频度、方式、所需辅助设备或工具。

2.体位变换的频度  对卧床患者,至少每2小时变换体位1次;坐轮椅的患者,至少每1小时变换体位1次。具体的变换频率应根据患者的压疮发生危险程度、皮肤耐受性、舒适情况、功能状态、病情及使用的减压装置效果综合考虑后决定。对于可自行变换体位的坐位患者,指导每15分钟变换体位1次以改变受力点。当受病情影响,须限制翻身的除外。

3.摆放体位的方式  为限制于轮椅或坐位的患者摆放体位时,应充分考虑患者身体重量的分布、身体的平衡及受压部位压力的分布情况,采用最有利于减压同时又能够使患者舒适的体位;侧卧位时,避免坐骨大转子处直接受压,建议采用30°侧卧。

4.制定合适的改善患者活动及移动能力的康复计划。

三、减压床垫使用的常见误区

专业人员为患者选择合适的减压床垫后,务必指导患者正确的使用方法,纠正认识误区。常见的误区有以下几点:

1.充气减压床垫充气越足防压效果越好:临床上许多使用者充气过足,反而会失去气垫床减压的功能。例如:交替式床垫,若充气太慢满,在交替过程中容易使患者感到疼痛或不适;若气冲的太满也无法使身体与床面的接触面积达到最大,因此会大大降低减压的效果。使用时,请依照说明书上一体重大小分级来建议充气量。

2.患者使用气垫床后无需翻身:减压床垫不论压力再小,长时间施压于同一部位(尤其是骨突处),仍然会阻碍局部的血液循环,造成组织受损;即使是间歇式气垫床能改变受压位置,但还是无法确保受压位置完全无压力。预防压疮的最高原则还是在减压床垫上尽可能活动,定时的翻身、变换体位与活动身体,并定时检查皮肤状况,才是最重要的。

3.使用气垫床不利于搬运患者上下床:照顾者总是抱怨气垫床不利于搬运患者上下床,这确实是气垫床很令人困扰的缺点。搬运困难的主因除了不稳定的创面外,气垫床会比一般床垫厚度高出许多。建议居家使用时须配合较低的床体,或可以调整床面高度的照顾床,在上下床时可以将床垫面调整到与轮椅同高,以利于转运。上下床或康复运动时,也可将床垫充气到最胀满或泄气到最低,来稳定床面;充气到最胀满的好处为充气时间较短,缺点为会增加床面高度;泄气的时间较长,若贪图方便直接关掉电源,可能会缩短主机的寿命,且重新开机时需花更多时间等待充气。照顾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环境条件来选择适合的处理方式。当患者有紧急状况,如需要急救措施或心肺复苏情形时,可利用主机连接通气的泄气阀快速泄气来使用。

4.使用过的气垫床不能清洗:一般气垫床的套子是有弹性材质且可分离的,需定期使用清水擦拭,或使用冷水与温和清洁剂放入洗衣机清洁,最后阴干。不可使用漂白水或热水,可参照说明书上的方式来清洗。另外可在床垫上铺上中单或保洁垫来加强防漏。

四、减压装置

(一)  常见减压装置包括:

1.减压床垫

(1)静态减压床垫 :静态充气床垫 水垫 凝胶垫 海绵垫

(2)动态床垫:交替充气床垫 低压气浮床垫 电动持续两侧翻身床 悬浮床 波浪床

2.减压椅垫

(1)连通管型气囊气垫座

(2)固态/液态凝胶坐垫

(3)填充式气囊充气坐垫

(4)交替充气型坐垫

(5)蜂巢式坐垫

(6)组合式坐垫

(三)足跟护垫

(四)  翻身枕或软枕

   二、一项完美的压疮预防计划,一定要包括翻身、定时改变姿势与使用减压装置等。减压的产品种类繁多,且使用的时机皆不同,使用减压装置需在专业人员全面性评估后再使用。

   三、装置如椅垫或床垫,会对患者有帮助,但并不能完全防止压疮的发生,只是延长变换姿势的时间。

五、营养支持

   营养在压疮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营养不良使压疮发生危险增加,患有压疮的患者营养需求增加、消耗增加,又会加重原有的营养不良问题。因此,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是预防和治疗压疮中十分重要的措施。

1.识别并纠正各种影响患者蛋白及热量摄入的因素。

2.联合营养师、临床医生共同制定营养支持方案,对营养失衡患者提供营养补充。

3.对压疮危险人群,根据营养指南给予合适的水分摄入[0.24ml/(kJ·d)],热量[125.5-146.4kJ/(kg·d)],蛋白质[1.25-1.5g/(kg·d)],提供高蛋白食物或管饲营养以补充营养。

4.病情允许的前提下,每次协助患者变换体位后指导摄入水分和食物。

5.根据患者病情和摄取食物的能力确定营养支持的途径和方式,如口入、喂食、鼻饲或造瘘管管饲等。

6.每日监测和记录营养摄入量及其排泄情况,特别是排便次数、性状、气味、有无腹泻或便秘等。

7.定期监测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总蛋白、转铁蛋白和血红蛋白等,每周监测体重1次。

 

 

 

 


返回上一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