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爱喝汤的广东人开始抓各种补益中药作“煲汤料”。不过,中医专家提醒,是药三分毒,滥用补益药,可能会有“虚不受补” 、“闭门留寇”等情况发生。补益药究竟分几种?哪几类人不能“补”?哪几类人又需要“补”?要“补”的人又该怎么样“补”?煎煮时间究竟多久比较合适?常用补益药用量上限和下限是多少?
第一种是补气药,即具有补气功能、用来治气虚证的药物,以补脾益肺为主,主治脾气虚、肺气虚证。人们喜欢用来煲汤的补气药有党参、黄芪、白术、大枣。
第二种是补阳药,即能温补人体阳气、治疗阳虚证的药物,以温补肾阳为主,主治肾阳虚证。大家常用来煲汤的补阳药有巴戟天、杜仲、补骨脂。
第三种是补血药,即治疗血虚证维护组的药物,以滋生血液为主,主治血虚证。大家常用来煲汤的补血药有当归、熟地、白芍、阿胶。
第四种是补阴药,即能滋养阴液、生津润燥、治疗阴虚证为主的药物,以滋养阴液,生津润燥为主,主治肺阴虚、胃阴虚、肝阴虚、肾阴虚证。大家常用来煲汤的补阴药有北沙参、百合、麦冬、玉竹、枸杞子。
什么人需要补?
有“虚证”的人才需要“补”
那究竟什么人需要用补益药?只有有“虚证”的人才需要“补”,而“虚证”又包括脾气虚、肺气虚、肾阳虚、血虚证、肺阴虚、胃阴虚、肝阴虚、肾阴虚。
脾气虚:多见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脘腹虚胀,大便溏泻,甚至负重,脱肛,脏器下垂。
肺气虚:多见少气懒言,言语低微,甚至喘促,易出汗等。
肾阳虚:多见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或冷痛,阳痿早泄、宫冷不孕,白带清稀、夜尿增多、脉沉苔白等。
血虚证:多见面色萎黄、嘴唇及指甲苍白、头晕眼花、心慌心悸,以及妇女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甚至经闭等。
肺阴虚:多见干咳少痰、咯血、蓄热、口干舌燥等症。
胃阴虚:多见舌绛、苔薄、咽干口渴,或不知饥饿,或胃中嘈杂、呕哕,或大便燥结等症。
肝阴虚:多见两目干涩昏花、眩晕等症。
肾阴虚:多见腰膝酸软、手足心热、心烦失眠、遗精,或潮热盗汗等症。
哪些人不能“补”?
内有积滞不宜食用黄芪。
很多人喜欢在药房开了大量补益药回去,然后分次煲汤给一家人食用。但是,有一部分人不适宜食用补益药的。
比如补气药,多味甘臃肿,助湿碍气,湿盛中满者慎用,必须要配上健脾消食药;而如果内有积滞,阴虚阳亢,疮疡阳证、实证等,不宜食用黄芪。
比如补阳药,性多温燥,能伤阴助火,阴虚火旺者不宜食用。
比如补血药与补阴药,性多黏滞,妨碍消化功能,湿阻中焦腹满便溏者不宜服用。
为了防止“闭门留寇”,对于外邪尚未清除的病人,补益药不宜过早食用,以免留邪,必须用时,也应以祛邪药为主,酌加补养药协助,以扶正祛邪。
而对于“虚不受补”(即凡虚弱病人服用补药后,如果出现虚火上炎的症状,如口干、唇焦、烦躁,失眠,以及消化不良,腹胀等)的病人,应配以滋养阴液的药。由于这些病人脾胃虚弱,而许多补药较滋腻,不易吸收,服用过多反而加重消化不良症状,邪气乘虚而入。
而阴虚患者又由于身体消耗,体液不足,神经系统功能不平衡,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而补气药和补阳药能使人体功能亢盛,兴奋神经系统,又会使原有“虚火”症状加重。
补气药是为虚证而设,凡脏腑功能正常者不宜食用,否则可导致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有“虚证”者如何“补”?
气虚补气、血虚补血、阳虚补阳、阴虚补阴,这是大家都懂的道理,但是,气血阴阳又是会相互转化的。由于气虚和阳虚表示机体活动能力减退,阳虚多兼气虚,而气虚常可导致阳虚;血虚和阴虚表示精血津液的损耗,阴虚多兼血虚,而血虚也易导致阴虚。故补气药与补阳药,补血药与补阴药常相须为用;至于气血双亏(气虚和血虚),阴阳两虚(阴虚和阳虚)的症候,又当气血双补,阴阳兼顾。
具体来说,在应用补气药时,若出现气滞胸闷、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应配伍理气药同用。在应用补血药时,常配以适当的补气药,以补气生血,增强补血效果。在应用补阴药时,余热未尽者,当与清热药同用;阴虚阳亢者,当配以潜阳药。在应用补阳药时,如见遗精滑泄、崩漏淋漓不止、白带绵绵不断、五更泻泄者,当配以涩精止遗、固崩止带、涩肠止泻药。此外温补肾阳时,还当考虑肾为水火之脏、阴阳互济的特点,当配以滋补肾阴的药物。
因此,即使有虚证的人,煲汤加料时,不能随意搭配,一定要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