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泌尿外科 苏郑明
男子的阴囊里长着两个睾丸,但除了睾丸之外还长着两个附睾,附睾为一对细长扁平的器官,与睾丸一起系于精索下端。它紧挨着睾丸生长,分头、体、尾三部分,头部与睾丸相通,尾部连着输精管。附睾既是精子的必经之路,又是精子发育、成熟的“摇篮”。附睾炎又是青壮年的常见疾病,每当身体抵抗力低下时,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致病菌便会乘机经输精管逆行侵入附睾引发炎症。在老年人,开放性前列腺切除或经尿道前列腺电切后,射精管口向前列腺窝敞开,排尿时压力增高,可使菌尿经输精管逆行流至附睾,无菌尿经输精管逆流到附睾亦会致化学性附睾炎,偶见由于输尿管异位开口引起。经尿道器械操作、频繁导尿、前列腺摘除术后留置尿管等均易引起附睾炎。
一、常见的急性附睾炎种类
常见的急性附睾炎有非特异性和腮腺炎性两种。
急性附睾炎致病菌多为大肠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及绿脓杆菌。其实,化脓性急性附睾炎最为常见的原因是由附睾炎蔓延而引发的感染,因此,实际上应该是附睾睾丸炎。患者常出现睾丸疼痛,并向腹股沟放射,有明显的下坠感觉,并伴有高热、恶心、呕吐、白细胞计数升高等,同时睾丸肿大、压痛非常明显,阴囊皮肤红肿。发现这种情况,需要及时到医院诊治。
腮腺炎性附睾炎为病毒感染引起。由于我国实行了计划免疫,在儿童时期即注射“麻疹”、“风疹”“腮腺炎”疫苗,本病的发病率近年来有明显减少的趋势。该病在青春期前较少见,睾丸炎常于腮腺炎出现4~6天后发生,但也可无腮腺炎症状。约70%为单侧,50%受累的睾丸发生萎缩。
二、临床表现
1、阴囊内疼痛常突然发生,可沿精索放射至腹股沟区及腰骶部,疼痛通常较重,触痛明显拒按,肿胀进展较快,可在3~4小时内使附睾体积增大一倍,体温可达40℃左右,尿道内可有分泌物出现,此时可伴有膀胱炎,尿液混浊。
2、发热突然,全身症状明显,可有畏寒、高热,患侧阴囊明显肿胀,阴囊皮肤发红、发热,疼痛并沿精索、下腹部以及会阴部放射,附睾睾丸及精索均有增大或增粗肿大,以附睾头尾界限不清,下坠时疼痛加重。一般情况下,急性症状可于一周后逐渐消退。
3、排尿改变及尿道分泌物。尿频、尿急、尿痛,排尿时尿道不适或灼热。排尿后和便后常有白色分泌物自尿道口流出,俗称尿道口“滴白”。合并精囊炎时,可有血精。
4、性功能减退可有阳痿、早泄、遗精或射精痛。精神神经症状出现头昏、头胀、乏力、疲惫、失眠、情绪低落、疑虑焦急等。
三、危害
1、精损肾亏:患有附睾炎的男性朋友如果不及时的进行相关的治疗,或者长期治疗却没有明显的效果,那么会影响到男性精子的生成和发育,同时男性也会害怕寒冷、高温,出现腰背酸痛等等的现象,男性也会加速衰老的速度。
2、丧失生育功能:患有附睾炎的男性患者,因睾丸会不断的萎缩,因此会造成男性精子的生成发育受到影响,有些睾丸萎缩至无法用肉眼观察时,男性也失去了生精的功能。男性的附睾炎很容易引发死精、弱精的现象,所以男性朋友们一定要引起重视,同时附睾炎症在性生活时还容易将细菌传染给配偶,引发女性妇科炎症的发生,在损害自己的同时也容易伤害到家人。
3、引发疾病危险:附睾炎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在影响男性健康,生育的同时还会为男性带来其他疾病烦恼,例如:精索静脉曲张、前列腺炎、内分泌疾病等等,也有可能引起男性肿瘤,严重时甚至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4、丧失性功能:患有附睾炎的男性患者,随着睾丸不断的萎缩,附睾不断的重大,会导致男性朋友们的性生活能力也随之受到影响,有些患者会丧失部分的性生活能力,而有些患者则完全的丧失,夫妻生活得不到满足的同时,还有可能导致家庭、夫妻关系出现裂痕。
四、检查及诊断
1、血常规:血白细胞计数增多,核左移,尿培养可有致病菌生长。
2、B型超声检查:可见附睾弥漫均匀性增大,也可局限性增大,其内部回声不均匀,光点增粗,可将附睾与睾丸肿胀及炎症范围显示出来。
根据病史及检查结果,急性附睾炎诊断不困难。
五、治疗
由于附睾炎的病因是细菌性而不是尿液逆流,所以应采用药物治疗。急性附睾炎的致病菌常由肠道细菌或铜绿假单胞菌引起,抗菌药物的选择应按细菌培养以及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来决定。如对甲氧苄啶(复方新诺明)敏感,应每天口服2次共4周,特别是伴有细菌性前列腺炎者更为有用。若局部红肿明显,血白细胞数增多,体温上升,应静脉滴入抗生素,至体温正常,改口服抗生素。
其他一般支持疗法:在急性附睾炎期间应卧床休息。阴囊用人工托,可以减轻疼痛。如附睾疼痛较重,可用1%利多卡因20ml由睾丸上端处精索行局部注射,减轻不适,亦可用口服止痛及退热药。在早期可将冰袋放在附睾处,防止肿胀。晚期可用热敷,加速炎症消失,减轻患者不适。有时应用吲哚美辛(消炎痛)亦可减轻症状。急性期间避免性生活、体力活动,二者均可加重感染症状。
六、预后
急性附睾炎及时诊断并得到适当治疗后,一般均可恢复而不出现并发症,症状完全消失需2周~4周或更长时间才能使附睾恢复正常大小和质地。双侧急性附睾炎可导致患者生育力下降或不育,但临床上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