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院君教您如何正确引导!
□文/精神(心理)科 郑银佳
距离开学仅过去一个多月,广医五院精神(心理)科诊室就接待了六位因厌学情绪来进行心理咨询的小学生。这些孩子有刚一年级入学的,也有正处于青春期的六年级学生,但无一例外的就是脸上都心事重重,对于上学这件事特别反抗,甚至以自残自杀的行为威胁家长。
“怎么好好的孩子怎么说不上学就不上学了呢?”、 “怎么才能让孩子正常回去学校上学呢?”面对孩子的厌学行为,家长都十分困惑。下面,广医五院精神(心理)科莫煊副主任跟大家分享两例较有代表性的案例,帮助父母学习一些教育孩子的实用小技巧。
案例一:刚上一年级的小玲,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开始对新环境和老师、同学都感到很新鲜,每天回家都和妈妈讲学校里发生的事情。但开学才过去半个月,小玲就不愿意去上学了,每天妈妈要送她到学校的时候就开始大吵大闹。小玲的妈妈特别害怕和焦急,就带了小玲来咨询。
专家分析:小学生的问题大多都是来自于父母。很多时候,要先做出改变的是父母,而不是孩子。
这个案例中,小玲的妈妈是位家庭主妇,生活基本围绕孩子。直到现在,小玲吃饭仍要妈妈喂,连大小便都要妈妈帮忙脱裤子。在学校,小玲在老师的带领下,认真学习、与同学友好交往,逐渐开始学习生活自理能力。而家长却未能及时适应这种变化,习惯让孩子依赖自己的妈妈,剥夺了她去探索新世界的权力。家庭和校园对小玲截然不同的态度和要求,让小玲无所适从,而年纪太小的她又不能正确地表达内心的诉求,只能通过哭闹、厌学等反抗方式来引起妈妈的重视。
莫主任建议,小玲的妈妈要直面内心里对小玲有控制、焦虑、恐惧等等各种各样的情绪,要开始全身心地适应孩子在成长的事实,逐渐放手。同时,在生活中鼓励孩子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获得体验成功的机会,孩子的自信心会逐渐在成功中得到建立。同时,也要维护和培养孩子的想法和自尊,不说“不准这样”、 “不行” ,多说“努力去做”等。
案例二:六年级的小龙,对学习越来越感到心有余而不足,无法认真学习、听课,成绩变差,觉得上学没意思,于是一整周不去学校,就在家里看电视玩手机。
而小龙妈妈对此一无所知,平时工作太忙,与孩子的沟通很少,直到班主任通知才知道孩子最近都没上学。
专家分析:小龙的家长又是另一个极端,因为工作疏忽了对孩子的照顾。缺少父母关爱的小龙,没有正确方向的引导,学习成绩下降后,学习积极性越来越差,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家长首先要给予小龙充分的关注和关爱,但要保持适度的关爱,让孩子慢慢适应。如家长要调整好自己现在的工作生活模式,给孩子多留点时间,给孩子做多一顿饭,或者周末带着孩子一起出去玩耍,放松心情等,让小龙感受到逐渐感受到家长对她的关心。
其次,家长要有耐心等待孩子的转变,对于孩子不愿意上学这件事不要太过于焦急,简单粗暴地采用恐吓甚至体罚等方法迫使孩子去上学,这样会加重孩子的心理压力。
最后,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家长如果只是一味批评,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容易让亲子双方关系敏感。当孩子成绩提高、发现孩子擅长的兴趣爱好等闪光点时,给予适当鼓励和奖励,孩子会慢慢从家长的认可中得到自我成长。
莫主任提醒,孩子厌学不是孩子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一家人的问题。现在有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往往都是一厢情愿式的,忽略了孩子的真实需求。当孩子出现厌学了,父母要首先思考是否自己的教育有问题,及时帮助孩子寻找解决方法。
小学生的可塑性非常强,在现阶段出现了心理行为问题,也是最佳的矫正时期,只要有正确的引导,孩子就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如家长在努力后情况仍未得到有效好转,可到医院寻求心理科医生的专业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