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健康讲堂>生活贴士

开学了,家长们要学会get到 校园欺凌的信号!

2018-03-06 19:11 阅读次数:15046

□文/精神(心理)科 李浩然、郑银佳

  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忽视的社会问题,每一起校园安全事件的发生无不触动着每个人的敏感神经。广医五院精神(心理)科专家表示,校园欺凌从来就不应当在发生时才愁着如何去应对,而是要像打预防针一样未雨绸缪。今天,五院君就来说说校园欺凌那些事儿。

什么是校园欺凌?

  很多人以为,只有拳打脚踢才算得上是欺凌。其实校园欺凌远不止这么简单。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而造成伤害。校园欺凌可以是单人施暴,也可以有群体来施暴。

  校园欺凌,又分为以下几类:

  1、身体欺凌

  指的是通过身体上的接触进行的欺凌行为,也可以理解为肢体暴力。如:殴打、踢踹、绊倒、阻拦、推搡、触碰等。身体欺凌会使得小朋友在肉体上遭受痛苦的同时,还会在心理上产生恐惧、安全感低下的问题。

  2、言语欺凌

  指的是通过粗鲁的语言欺凌对方的行为进行的欺凌,这类型的行为最为常见。包括:辱骂、威胁、无礼地评论别人的某些特征(包括外观、宗教、种族、残疾、性取向等)。言语这种无形伤害其实很大程度上比身体这种有形伤害更伤人,往往会对小朋友刻下长时间的烙印。

  3、朋辈孤立

  指的是群体对个人的一种孤立、排斥,也就是在人际关系上的欺凌。譬如故意排斥别人,不让某个人加入一个群体或组织进行游戏、学习等活动。朋辈孤立使得小朋友在人际关系上产生隔阂,不利于小朋友社会交往功能的发展,在日后可能表现为对人不信任、害怕与人交往、甚至会有社交恐惧。

如何察觉小孩是否遭受欺凌

   1、观察

  可以在小孩放学后观察他身体上是否出现伤痕或者出现不舒服的症状,以判断是否被人进行暴力对待。还有一些欺凌会掠取物品,可以检查一下小孩的文具、衣物等是否有缺失,当发现时就要及早了解情况。

   2、异常行为

  观察小孩是否有异样的情绪或举动。比如,小孩是否一放学就情绪低落、沮丧甚至哭泣,是否低头丧气、不愿说话,是否产生厌学情绪一直吵着嚷着不上学等等,这些都是能观察到的异常情绪信号。

遭受到欺凌的孩子睡眠上也会存在问题。频发噩梦、失眠、尿床等都有可能发生。更有甚者,可能会做出自残或者轻生的举动。

   3、倾听

  在小朋友放学后,向小朋友了解一下一天的学习生活是怎样的,从中获取信息。不要使用封闭性问题进行提问:“是不是胖虎又欺负你了?”、“老师是不是对你毛手毛脚的?”等等。

  要用较开放的方式询问孩子,如“能不能跟爸爸妈妈分享一下今天在学校发生了哪些事情?”因为有时候年龄较小的孩子可能判断力不够或者记忆力不是很成熟,导向性太强的问题可能会产生不准确的回答。开放性问题能够在不经意间得到想要的信息。

  要注意的是,重点在于倾听而不是提问。家长要充分倾听孩子的讲述,不要作过多的评论。小孩在学校遇到一些看似很小的事情,例如被别人取花名羞辱了,就不要说“这只是很小的事情,不要太小气了。”,这只会在孩子伤口上撒盐,小孩日后可能会抗拒与父母分享。正确做法是要对孩子进行积极关注,站在孩子的立场去安慰他,并共同找到解决的办法。

面对校园欺凌,如何是好?

  1、 注重预防

  学会因人而异,充分考虑好“个人情况”和“个人特点”,正确评估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分析更适合的方向。

  家长和老师要在平常多关注孩子的异常举动,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问题,多给予支持。

  2、 公平处理

  当真的发生欺凌行为,家长和老师不能坐以待毙,要尽早处理。了解事情的全过程,不偏不倚地处理事件。如果偏袒某一方,另一方就会心理失衡,不利于双方成长。

  3、心理辅导

  无论是被欺凌者也好,欺凌者也好,都需要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

  被欺凌者在遭受巨大的伤害后,可能出现包括焦虑、抑郁、孤独以及低自尊等心理问题,若不尽早辅导,会导致问题恶化,影响孩子正常生活功能。

  而欺凌者进行一系列的欺凌行为,背后肯定有其社会心理因素,此时应该尽早了解。倘若任其发展,很肯能会使其日后出现更多偏差行为,孩子长大后可能还存在触发反社会行为的风险,容易导致危害社会的风险。

返回上一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