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新闻资讯>媒体动态>文字报道

【羊城晚报】李逊:一个出色的医者和发明家

2013-09-17 17:21 阅读次数:22440

文/羊城晚报记者 陈映平 实习生 王培

  图/羊城晚报记者 何奔

  他是第一位全世界用经皮肾镜微创术取石超过一万例的专家;每天都有人从全国甚至全世界坐飞机、坐火车来到广州东部这家不算大的医院找他治病;

  在病人眼里,他是一个温柔、负责的好大夫;

  在业内,他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他发明和改良的手术器械“李逊微创肾镜”等系列手术器械获得国家专利并成功转化为医疗产品造福病人;

  他负责的国家级培训基地坐落在羊城,他教授过的医生遍及全国,人数过千……他就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院长李逊。

  l5岁那年,把母亲的梅花牌手表拆了

  坐在医院手术观摩室,李逊一边看着自己的助手们用自己发明的器械做手术,一边慢慢向记者翻开童年的记忆。  “小时候我爱幻想,希望长大后能当一名大科学家,在家没事干的时候对一些机械小玩意儿好奇,经常把一些机械物品拆开,一探究竟。”回忆往事,年过半百的李逊,脸上出现老顽童般调皮的笑容。

  l5岁那年,他趁父母不在家,偷偷把母亲的梅花牌手表拆了,七零八落的零件散了一地,努力半天还是没能组装成功,结果被下班回来的妈妈狠狠打了一顿——那个年代,一个百来块的手表是难得的奢侈品。

  父亲学的是医学物理学,母亲是临床医生,他们对李逊的成长影响很大。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从小母亲就教育他凡事要自力更生,要有责任意识,“男孩子除了不会生孩子什么事情都要会做。”

  高中毕业后,他在纺织厂做过搬运工、锅炉工,把一个常年没有人清理的仓库清理得不留死角。一位老师傅感叹李逊做事做到极致!这种作事认真的习惯从小一经养成,令他受益一辈子。

  考上医学院弃学,来年再考还是学医

  “我经常会‘和自己过不去’,想尽办法弄明白机械原理内部构造,做起事来废寝忘食”。有一次他一边煮饭一边研究一个零件的机械构造,结果饭烧煳了。李逊总结自己的性格,认为“一个事想做而没有做出来就很难受,非要研究出来不可”。

  16岁时,他买回一堆零件,自己成功制成一架照相机,他说当时没钱又喜欢摄影,只能这样想办法,后来还做成了冲印机、放大机等全套照相晒相设备。朋友结婚时他就带上自己的相机帮他们拍结婚照。谈到当时的小成功,李逊开心地笑了!他打开手机将他当年用自制相机拍的翻拍相片“晒”给记者看。

  1977年恢复高考,李逊考上了中山医学院,但他本人并不喜欢学医,那些人体结构各部位死记硬背的内容太枯燥,一点也不好玩,他甚至选择弃学,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转去一家学校读机械大专。但这一举动遭到父母的坚决反对,那个年代“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学医也很吃香,母亲看不惯他捣弄这些,担心他的不良嗜好影响前途,说“你天天在家搞三搞四不行的”,告诫他不要玩物丧志。1978年他再次参加高考,这次如父母所愿考入广州医学院(今年更名为广州医科大学)。

  “医生做手术,能不能不用做得那么累?”

  医学院毕业后没多久,1984年,李逊开始跟着国内著名的泌尿外科专家吴开俊教授行医。“吴老师对新事物特别感兴趣。”李逊介绍,吴教授是国内最早采用输尿管取石微创手术的医生之一,也是微创手术在泌尿外科领域的开拓者,1984年他成功完成中国第一例经皮肾镜取石手术,同年,“广医微创”举办了中国首期腔内泌尿外科学习班。

  虽然引进国外最先进的微创肾镜,但李逊在陪师傅上台做手术的过程中,发现这些器材全是按照外国人人体标准设计的,显得太粗太笨重,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再加上器材的密闭性不好,手术过程中极易漏水。往往是站在手术台边做完一台手术后,“医生会被患者的尿液、水、血溅了一身,口罩、衣服、鞋子甚至内裤,从外到里全身湿个透”。

  器材的设计缺陷也增加了医生操作手术的难度和劳动强度。李逊回忆,最长的一次输尿管取石微创手术从早上9时一直做到晚上10时,一共做了13个小时。当时没吃没喝没拉一直做,下了手术台整个人都快累虚脱了。

  日复一日的手术一台又一台,转眼四五年过去了。李逊开始动脑筋琢磨,“设备能不能改进一下,用得顺手一点,起码密封性好点”?学过一年机械的他开始试图改进这些器材。

  尝试改进德国造,改良“微创肾镜”

  此后,一有机会,李逊就与德国医疗器械厂商沟通,提出器械在手术使用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但对方根本不理会。“他们认为自己是最先进的,中国医生不懂这些”。李逊发现这些器材往往按照外国人握刀叉的习惯设计,对于习惯使用筷子的中国医生来说,用起来极不顺手。他决心从加快手术速度和减小手术劳动强度的目的出发,采用工程力学角度去改善器材的镜体操作,“器材用着顺手,人就不容易疲劳,手术也会做得更精细。”

  2004年李逊带着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到生产器械的德国反映意见,希望这家全球有名的厂商能改进输尿管镜,但厂商不愿意改进。2004年至2005年间,李逊凭借自己对机械的了解,开始画图设计适合国人尺寸的微创肾镜,后来再找来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去制作,成功改良了原来的手术器械,并一直不断将使用的意见向德方反馈。新器械更好地解决手术中通水、灌注和冲洗中的一系列问题。

  三国专家同台“比武”,李逊3:1大胜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这一年,李逊应邀参加一个国际会议学术会议,会上德国人希望真实地看一看:到底哪一种器械手术效果好。于是,一场精彩的同台比武展开:李逊与来自日本、德国、中国台湾三位著名的泌尿外科专家“同台演出”。其他专家用原有的器材,李逊用的是自己改良过的器材,同时进行经皮肾镜碎石术。结果当李逊手术完成了三台时,其他三位专家第一台手术还没做完。全场掌声雷动。“那几位专家做得全身湿透,而我轻松完成手术,身上还滴水不沾。”李逊云淡风轻地回忆当时的情景。

  事实摆在眼前。2005年年底,再次来到德国的李逊终于有机会与设计师面对面直接沟通,这次他们不再说他是乡巴佬,而是接受了他的建议,但仍然不愿意全面改进原有器材,尤其是他们认为做得精华的部分。“Cut away!”李逊指着德国设计师认为最精华的部分。那次设计出的两条第一代微创输尿管镜没有完全按照李逊的意见制作,“一些原来花哨而不实用的东西还保留,既增加了工艺、又增加了耗材,还容易损坏,但新器械已经比原器械有了很大的进步。”李逊感慨,“第一代改良的手术器械虽然牛头马尾,有点不伦不类,但使用起来比原来顺手多了。”

  “李逊微创肾镜”,一个医生的专利

  2006年,李逊代表我国出席美国泌尿外科年会以及世界腔内泌尿外科会议,并在大会上介绍了其创立的中国微创经皮肾取石术的方法及经验,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充分肯定,使该技术在国内外得到推广。“他们只要认同你了,佩服你了,就会完全相信你”!德国设计师开始按照李逊的意见设计器材,并命名为“李逊微创肾镜”。2008年,李逊获得实用新型国家专利,开始在世界广泛推广应用。并凭借此项技术,荣获国内腔内泌尿外科最高荣誉奖“金膀胱镜奖”、第十六届“恩德思”国际内镜奖——泌尿外科奖。

  随着临床实践,李逊又发现这款肾镜在处理疑难、复杂手术中存在着天然的缺陷。“不能单用这种微创方法,应该多种微创方法结合”。

  2009年,李逊采用多种方法加多种机械“软硬兼施、上下沟通、长短结合、双管齐下”的理念,设计出一款更标准的新式“李逊微创肾镜”。

  这种设计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病人痛苦,同时也减少了医生的劳动强度。2011年,中德合作——广州医学院微创外科技术培训基地正式落户该院第五附属医院,它是一家医、教、研一体的中国微创外科“黄埔军校”。这家学校的“校长”是李逊,作为主要培训人员,他已培训了全国的1600多名泌尿外科医生。

  不少人认为医生又累又没前途,李逊认为自己做医生很“值”。从医30年,他用一技之长给很多人解除了病痛,同时赢得了一定的社会认同和同行的尊重。“行医先行善积德,顺便养家糊口,一路走来,我问心无愧”!



返回上一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