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新闻资讯>媒体动态>文字报道

莫慌 | 体检胆囊有息肉,我方了……

2022-06-20 18:29 阅读次数:6707

家住河源的林先生最近有点方。33岁的他正值壮年,是家里的顶梁柱,经营生意他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然而最近一份体检报告却打破了他原本平静的生活。

首次体检发现胆囊息肉 

 竟已有指甲盖大 

体检中的腹部彩超显示,林先生患有重度脂肪肝和胆囊息肉样变,最大的胆囊息肉更是有指甲盖大小,直径达17mm。林先生的妻子是医务工作者,看到体检报告结果时瞬间就懵了,接下来的几天都寝食难安,为了尽快进行下一步治疗,小两口很快的就来到广医五院普通外科就诊,尽快寻求进一步的诊疗。

林先生两口子为什么会这么方?

这个胆囊息肉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广医五院普通外科专家为您细细分说

 什么是胆囊息肉?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胆囊息肉的检出率大大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在体检后,被检查出胆囊长息肉了。

胆囊息肉是指胆囊壁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也被叫做“胆囊息肉样病变”或者“胆囊隆起性病变”,可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肿瘤性息肉两大类。非肿瘤性息肉包括胆固醇性息肉、腺肌症、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肿瘤性息肉包括胆囊腺瘤等良性肿瘤和早期胆囊癌等。胆固醇性息肉占全部胆囊息肉的80%以上,良性非胆固醇性息肉样病变占10%-15%,肿瘤性息肉约占5%。

在这些胆囊息肉类型中,其中最为可怕的当属胆囊腺瘤性息肉,这也是让林先生小两口如此慌张的元凶。胆囊腺瘤性息肉是一种癌前病变,与胆囊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这类息肉也因此被称为“隐形的炸弹”。胆囊癌起病隐匿,病程进展迅速,多数胆囊癌患者就诊时已处于晚期,且常合并肝脏、淋巴结及其他脏器转移,因此其预后极差。据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报道,晚期或转移胆囊癌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不足5%。

目前来看,大多数胆囊息肉患者无临床症状,很多患者都是在体检超声检查中发现的,部分患者会出现上腹部偶尔疼痛不适、恶心、呕吐等,少数患者会有右上腹隐痛、右肩部放射痛、后背放射痛等,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厌油腻、腹部胀满、腹泻、消化不良等慢性胆囊炎的表现。极少数患者可有急性胆囊炎的表现,可能出现黄疸,尿黄或尿色加深。

 胆囊息肉会不会变小?

那么发现胆囊息肉后

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它变小呢?

吃药有用吗?

什么时候去“拆弹”?

普通外科专家表示,目前来讲,多数胆囊息肉消失或变小的可能性不大。但也不用过分惊慌。

保守治疗 

一般来说,较小的胆囊息肉以保守治疗为主,主要是要定期进行复查并进行超声检查。

对于最大径<5 mm的无症状胆囊息肉,可定期复查,每年进行一次超声检查;对于最大径为6-9 mm的无症状胆囊息肉,如影像学检查未测及血流信号,应密切随访,每半年复查一次超声等影像学检查。

在随访观察期间,在饮食上建议尽量避免进食高胆固醇类食品,尽可能少食油,不管是植物油还是动物油都应该少吃,同时少吃刺激性食物或辛辣食品,戒酒且禁饮用含酒精类饮料;同时可以多吃水果蔬菜,多吃低脂肪、低胆固醇食品如香菇、木耳、芹菜、豆芽、海带、藕、鱼肉、鸡肉等。

手术治疗 

而当符合以下情况的胆囊息肉患者,就要尽早考虑进行胆囊切除手术,“拆弹”解除风险:

1. 出现临床症状;

2. 合并胆囊结石的胆囊息肉;

3. 最大径>10 mm的胆囊息肉;

4. 6个月内增大超过2 mm;

5. 合并胆囊壁增厚>3 mm;

6. 不论大小,影像学检查测及血流信号的肿瘤性息肉;

7. 年龄>50岁,出现临床症状或合并胆囊癌的危险因素。

广医五院普通外科专家介绍,目前胆囊切除手术方式中,大多会选用微创手术——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不仅创伤小(仅需在腹部打三个1cm的小洞),且恢复快。而后来林先生也选择了这一方式进行拆弹。

 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 

 男子顺利“拆弹”

在广医五院普通外科住院后,通过完善相关检查,林先生CT结果提示胆囊内结节,考虑息肉可能,同时邻近肝组织少许异常灌注。

经过与林先生夫妇的妥善沟通和充分的术前准备后,普通外科许峰峰主任带领的医疗团队为林先生进行了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顺利切下胆囊。幸运的是,术中快速冰冻结果提示:林先生的胆囊息肉是胆固醇息肉,排除了癌变的风险。当得知这个结果后,林夫人悬了许久的心终于放下来了。术后第二天,林先生就顺利康复出院。

最后

专家提醒市民朋友们

胆囊息肉并不可怕

只要定期体检

及早发现

定期复查

及时治疗

无需过分惊慌

返回上一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