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ICU 方向明
近日,79岁的赵先生感觉胃肠部位不适,以为自己“便秘”,2014年12月15日到我院消化内科治疗。这次他以为的“便秘”不那么简单了。
17日,他突然感觉呼吸困难、气促,医生帮他做了胸部CT检查,提示急性肺栓塞。据赵先生的主管医生介绍,赵先生当时大汗淋漓,口唇、指甲床发紫,意识模糊,各项生命体征极不稳定,主管医生考虑病情危重,向患者家属交代病情后,当日上午即转入ICU抢救。
转入ICU后,医生们耐心细致详细地为患者及家属讲解病情,并建议溶栓治疗,交待高龄患者溶栓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征得患者家属同意后,在张春云副主任医师的指导下,值班医生方向明和护士于当日下午立即开始给患者行溶栓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出凝血指标,顺利完场手术。心电图变化等各项监测指标。溶栓治疗结束后,患者气促、指甲床发紫 消失。一周后给赵先生复查胸部CT,提示肺动脉血栓已经吸收,溶栓治疗成功,给予他后续抗凝治疗。两周后,赵先生已经可以正常日常活动,顺利出院,以后定期到呼吸内科门诊复查即可。
广医五院ICU副主任医师张春云介绍,急性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呼吸内科常见疾病,高发于高龄、长期卧床、长期使用激素、心肺功能差等血液高凝状态人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咳嗽,晕厥,咯血,6.9%患者无明显症状。胸部CT能发现两段以上肺动脉内栓子,是确诊肺动脉栓塞手段之一。此病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溶栓治疗是最有效治疗方法,成功率高,可明显降低死亡率。
溶栓治疗主要适用于大面积肺栓塞或两段以上肺栓塞者,其主要并发症为出血,年龄大于75岁是相对禁忌症,因此用药前应全面评估溶栓的风险。溶栓的后续抗凝治疗是漫长的,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指标及药物引起的出血并发症。近年来采用结扎,置以特制的夹子或下腔静脉滤过器的方法,可使急性肺溶栓的发病率降到2.4%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