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新闻资讯>医院新闻

生于1949,我与祖国共成长!

2019-09-24 09:36 来源:党委办公室 阅读次数:2793

随着时间的齿轮划过,2019年迎来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历史的年轮印证着广医五院的发展变迁,也见证着一代代五院人拼搏奋斗史。

生于1949年,他们是祖国的同龄人。今天,生于1949年,他们是祖国的同龄人。今天五院退休职工周文森副主任医师回顾过去的峥嵘岁月,回望五院岁月变更,讲述五院历史故事。

从“赤脚医生”到副主任医师

 

对于选择医生这个职业,周文森主任一直有一颗从医梦。作为土生土长的老黄埔人,19岁那年,他回到家乡鱼珠街茅岗村,成为一名赤脚医生,凭着当时仅有的简陋医药设施,走家串户开展医疗工作。

在经历了9年多的赤脚医生生涯后,1978年他应聘进入广州港港务局,被分配至下属的企业医院——港湾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前身),成为黄埔港防疫站的工作人员,开展防病工作。据他回忆,当时全院仅有三四十名医务人员。

 

随着中国恢复高考,一批批怀揣着大学梦的人再次回到校园。始终有着一颗从医梦的周文森主任也考入医学院深造。1987年,学成回归港湾医院内科工作。这时的港湾医院已经扩展成为一个拥有100多名职工、初具规模的医院,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当时他不曾想,这一做,便是一生。

始终坚守的医者初心

成立于1957年的港湾医院,在半个世纪的企业生涯中,以福利事业为经营模式,作为航运医疗保健和预防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保证黄埔港口运输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也为维护企业职工、家属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特殊的医院性质赋予了港湾医院特殊的历史使命。当时的医院还会接收一些停靠黄埔港的外国船员患者。“在英语还不普及的70、80年代,我们医院医生不仅能用英语跟外国船员对答如流,还能用拉丁文书写病历。”周主任说道,“青年医护人员还会定期作为随船医生出海,常常一去半月余,以前船只的安全性远不如现在,回想当时也是有点心惊胆战。”

 

△周文森主任工作多年、医院最早的住院楼

 

70、80年代的广州东部,医疗条件较为落后,附近几乎没有成规模的医院。再加上当时不便的交通环境,当地的居民如需看病,十分耗时耗力。尽管是企业医院,港湾医院仍一力承担起周边居民的医疗服务工作,受到大家广泛的推崇与支持,诸如妇产科等科室更是名声远扬,一床难求。

 

△为周边居民开展义诊活动

2001年第九届全运会、2006年哥德堡号重返广州、黄埔区马拉松赛事等重大体育赛事和事件,都少不了广医五院医疗救治队伍的身影。岁月如梭,时代变迁,不变的是五院人始终坚守公益,守护群众健康的初心。

行医50载第一代胃镜人

90年代的港湾医院先后引进CT机等大型医疗设备,顺利通过爱婴医院、创二甲工作,医疗事业蒸蒸日上。医院的第一台胃镜设备也是在1989年引进,学成归来的周文森主任,成为了广医五院第一代胃镜人。

 

△1990年8月,由周文森主任使用

黄埔区第一台胃镜开展检查

“当时一个月大概能有40-60例的胃镜检查,虽比现在少一大截,但也很好的满足了周边居民的需求。”周主任表示。2019年6月,广医五院入选中国医师协会基本消化内镜医师培训基地,这里不仅能看病治疗,还成为了培养优秀消化内镜医师的摇篮。

2018年8月28日,医院临床教学综合楼正式启用,崭新的现代化大楼拔地而起,而这里也曾是医院最早的门诊楼。周主任笑称,在2014年大楼破土动工前夕,自己还曾专门拾走一块拆下的竹片,纪念这栋见证了自己无数青春岁月的楼房。

从青葱岁月到双鬓斑白,从赤脚医生到内科副主任医师,2008年退休后,周主任并未离开岗位,而是选择继续在医院返聘工作。“只要我身体没大问题,手脚还利索,我就还要继续上班。”

从外祖母到母亲到自己再到儿子,周主任家中四代从医,治病救人已深入家族的血液基因,从医50载,周主任从未想过要离开工作岗位,医路前行,无怨无悔。

“我与新中国同岁,作为新中国发展的见证者,我感到很自豪。”周主任感慨,是祖国给予自己读书改变命运的机会,从吃不饱穿不暖的穷孩子,到救死扶伤的医者,再到现在的衣食无忧、安享晚年,他作为新中国成立70年的参与者、见证人和受益者,见证着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返回上一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