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作为成年人体内最大的实体器官,担负着多种重要的功能,但同时,也面临着病毒、酒精、药物等多种潜在威胁。因此,肝病也一直是我国居民高发病和常见病。说起肝病,不少人都谈乙肝变色,然而常见的病毒性肝炎除了乙肝,还有甲、丙、丁、戊型这4种。虽然大部分人仍比较陌生,但其实在生活中也很常用。如办理健康证都需要做甲肝和戊肝的检查。
肝炎大哥:甲型病毒性肝炎
首先介绍的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感染引起的甲肝。甲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粪-口)途径传播,粪便污染饮用水、食物、蔬菜、玩具等均可引起传播和流行。水源或者食物污染可至爆发性流行,1988年就曾出现由于食用受粪便污染的未煮熟毛蚶引起著名的上海甲型肝炎流行。
甲肝是自限性疾病,感染之后,还能获得持久的免疫力,因此预后较好,大约85%甲型肝炎病毒感染在3个月内康复,6月时,几乎所有感染者完全康复。急性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可作为传染源,尤其没有太多明显症状的隐性感染者的数量远远大于有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的患者。粪便排毒期在起病前2周至转氨酶高峰期后1周至30天。
2008年起国家将甲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接种甲肝疫苗是预防该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方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把好“病从口入”关,请勿进食未煮熟食物、注意食物料理环境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
肝炎二哥:
戊型病毒性肝炎(HEV)
二哥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它和甲型肝炎一样,也是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的急性病毒性肝炎。但是也有一些它自身的特点:急性HEV感染多为无临床症状或症状轻微,一般可自行康复。5%-30%可表现为急性黄疸性肝炎。但是在部分特殊人群,如孕妇、慢性肝病患者和老年人等感染HEV后,肝损伤较重,甚至进展为肝功能衰竭,病死率较高。戊型肝炎爆发性流行均由于粪便污染水源所致,散发多由于不洁食物或饮品引起。
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全球的第一支戊肝疫苗在我国诞生,接种疫苗是最好的预防戊肝方式。但是由于广大民众对于戊肝的认识还很不够,所以它的接种率还是比较低。
肝炎三哥:
乙型病毒性肝炎
虽然排行老三,但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乙肝,是我国感染率最高的、危害最大的病毒性肝炎。
乙肝是通过母婴、血液(包括皮肤和黏膜微小创伤)和性接触传播。由于血液中乙肝病毒的含量很高,微量的污染血进入人体血液系统即可造成感染。同时人的唾液、汗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等体液中也都检测到乙肝病毒的存在。理论上来说,这些含有病毒的血液一旦有机会突破人体皮肤、黏膜等屏障,也是有机会造成乙肝病毒的感染的。
在我国,大部分乙肝患者以母婴传播获得感染为主,占40-50%,主要发生在围产期。通过HBV阳性母亲的血液和(或)体液传播。而且高乙肝病毒水平更容易将乙肝病毒传播给新生儿,同时对于小于1岁的婴儿感染乙肝后,90%会转为慢性肝炎,但经过规范母婴阻断后,母婴传播率低于5%。
成人主要通过血液和性接触传播,包括输注未严格筛查,包括输注未经严格筛查和检测的血液和血制品、不规范的血液净化、不规范的有创操作(如注射、手术及口腔科诊疗操作等)和无防护的性行为等。HBV也可经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传播,如职业暴露、修足、文身、扎耳环孔、共用剃须刀和牙具等。成人感染乙肝后多表现为急性肝炎。
乙肝不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在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传染HBV。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未发现HBV能经吸血昆虫(蚊和臭虫等)传播。
母婴阻断主要预防产前、产时和产后感染,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自从我国大力推行新生儿乙肝疫苗免费接种以来,乙肝感染率已经大幅度降低。
在这里,科普下什么叫大家耳熟能详的“乙肝两对半”?对于乙肝的确诊,一般筛查乙肝五项检测,即通常所说的“乙肝两对半”。乙肝两对半是由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抗-HBe)和乙肝核心抗体(抗-HBc)组成,人们通常所说的“大三阳”是指HBsAg+、HBeAg+及抗-HBc阳性,这提示乙肝病毒仍处在活跃状态,这个时期,患者往往具有较高的HBV病毒载量(HBV DNA),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小三阳”是指HBsAg+、抗-HBe+及抗-HBc阳性,此时的HBV DNA滴度较低,提示乙肝病毒传染性较弱。如果HBsAg阳性的话,专科医生通常建议再进行病毒载量检测以指导下一步治疗。达到抗病毒治疗指征并经过规律口服核苷(酸)类似物和(或)皮下注射干扰素治疗,可最大限度抑制病毒复制,延缓和减轻肝脏损害,阻止肝硬化、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命。随着科学的发展在医疗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部分慢乙肝是可以得到临床治愈的。
▲ 图2 乙肝的传播方式及常见行为举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肝炎四弟:丙型病毒性肝炎
四弟丙肝排行虽小,但“为人”十分“狡诈”。被大家称为“沉默的杀手”、它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感染后,患者一般不会出现任何症状。而一旦出现症状时,往往已经进展为肝硬化甚至出现肝癌了。现阶段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与乙型病毒性肝炎类似,为:
1. 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
2. 母婴传播;
3. 性接触传播;
4. 接受HCV阳性的器官移植。感染丙肝后55%-85%会转为慢性。
对于丙肝的诊断,不能单靠症状来发现,而是更应强调早期筛查,确诊依赖丙肝抗体及病毒载量检测。虽然目前无丙肝相关疫苗来预防,只能通过避免高危行为来降低风险。同时也无安全的母婴传播阻断的措施。幸运的是丙肝是可以被治愈的,患者经过规范的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可使治愈率提高到 95% 以上。治愈后也无传染性。
肝炎小弟:丁型病毒性肝炎
小弟丁型病毒性肝炎,最为陌生,也最为罕见。丁肝病毒(HDV)是一种缺陷病毒,需要乙型肝炎病毒完成其生命周期并导致人类肝损伤。丁肝可导致罕见的急性和慢性肝炎。急性感染可能与急性肝功能衰竭有关,而持续感染大多病情严重,可进展为肝硬化、肝癌。
因丁肝病毒是一种缺陷病毒,无法独立存在,必须借助乙肝病毒才能存活。目前5%-20%的乙肝病毒感染的患者感染丁肝病毒。他们可同时感染,也可以是感染乙肝在重叠感染丁肝,后者较多见。合并感染多为急性感染,症状较轻。重叠感染大部分表现为慢性肝炎急性发作或病情恶化发展为重症肝炎。。。检测是否感染丁肝,需进行抗-HDV抗体、HDV RNA检测。对HDV感染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也无特异性预防丁型肝炎的疫苗。临床以护肝对症治疗为主,关键在于预防。预防了乙肝就是预防了丁肝。
非嗜肝性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包括嗜肝病毒和非嗜肝病毒,上面讲到的五兄弟都是嗜肝病毒感染,此外还有一种是非嗜肝病毒。
非嗜肝病毒性肝炎是由非嗜肝病毒感染引起的肝损害。引起肝损伤的人类非嗜肝病毒有很多种,包括巨细胞病毒 (cytomegalovirus, CMV)、EB 病毒(Ep- stein-Barr virus, EBV)、疱疹病毒(herpesvirus)、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轮状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炎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新型冠状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等。非嗜肝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一般为排他性诊断,也就是须在排除常见的嗜肝病毒性肝炎的基础上,检测相应的非嗜肝病毒血清学检查和病毒核酸。非嗜肝病毒性肝炎一般病情较轻,但是人类疱疹病毒-6、柯萨奇病毒B组和腺病毒感染后引起的肝炎易发展为急性肝衰竭,值得引起重视。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对“肝炎”有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最后,专家再来给大家画个重点:
首先,不是所有的肝炎都有传染性,酒精、药物、自身免疫以及遗传代谢等因素引起来的肝炎是没有传染性的,所以不要看到黄疸的肝炎患者就避而远之,其实他们是没有传染性的。
然后,有传染性的肝炎主要是病毒性肝炎,甲戊肝主要经消化道传播,乙肝丙肝主要经血液和性生活传播。所以,注意好手卫生,以及入口食品的卫生安全,与肝炎患者交流沟通是不会被传染到肝炎,大家不用过于担心,也不要给肝炎患者太多的“区别对待”。让我们一起携手,科学的防控肝炎!
“肝炎”,英文名:“Hepatitis”,意味着肝脏的炎症或损伤。肝脏是一个实质性器官,是人体新陈代谢的重要器官,同时也是人体抵御感染的重要免疫器官。当肝脏存在炎症或收到损伤是,它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有些人不一定有症状,但有些就会出现疲乏、腹痛、黄疸等症状。
肝炎可依据病程长短分为急性和慢性,六个月以下称为急性,反之则称为慢性。急性肝炎可能会自行痊愈,也可能发展为慢性肝炎,在一些极端情况下也会表现为急性肝衰竭。病程较长的慢性肝炎有可能进展为肝硬化、慢性肝衰竭或者肝癌。
欧阳石,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感染性疾病科(教研室) 主任。
中国老年医学会慢病防治与管理分会第一届常务委员、全国重症疑难肝病协作组委员、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肿瘤诊疗技术转化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预防医学会 感染病学分会委员、广东省医院协会传染病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广州市医学会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市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常务委员、广州市医学会肝病分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申评委,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委。
曾获第五届广州最美医师,现任《World J Gastroentero》、《Virology Journal》、《实用医学》等学术期刊的审稿专家,《中华生物医学工程》中青年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级人才项目1项,省级课题2项,市校级课题多项。荣立三等功1次,获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申请专利3项,获批专利2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
出诊时间:
周一、三、五上午:肝科门诊。
周二下午:产科、妊娠肝病门诊。